给你的演讲加点“料”
发布日期:2015-09-10浏览:1748
“料”,即“个性鲜明独特,与众不同”。演讲的“料”,体现在演讲者敢于打破常规,标新立异,独树一帜。演讲有“料”的人,不按常规的思维去思考问题,不按传统的观念去看待事物,他们的演讲立意新颖,角度独特,语言亦庄亦谐,表达灵动、张扬,充满了张力和磁性。显然,加了“料”的演讲,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,它会激活听众的思维,带给大家更多的回味和思考。那么,如何给你的演讲加点“料”呢?
一、反弹琵琶,言此意彼
反弹琵琶,言此意彼就是说演讲表面上是在和一些名言或传统的观念唱反调,但实际上却言在此而意在彼,是在借“题”发挥,巧妙地阐述自己的观点。请看下面这段演讲——
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无法成功。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,他们养成了勤劳的“恶习”。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:天才就是99%的汗水加上1%的灵感。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。勤勤恳恳的奋斗,最终却碌碌无为。其实,爱迪生是因为懒得去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,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。
这是阿里巴巴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云先生精彩演讲《爱迪生欺骗了世界》的开头。这段演讲令人震惊,他简直是在“颠覆”人们心中的成功准则,可以说,很多人不但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,而且是奉为“真理”的,演讲者如何敢如此“妄言”?于是,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马云的演讲上,每个人都想知道他如何能自圆其说。演讲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来“支撑”他的观点,最后在结尾处点明:
懒不是傻懒,如果你想少干,就要想出懒的方法。要懒出风格,懒出境界!
这时听众恍然大悟,原来演讲者立意上要对爱迪生的名言“反弹琵琶”,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他这样做只是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谈论成功:成功需要多用心去思考,而不是一味的傻干、蛮干。这样一来,大家就由开头的好奇、反对,变得心服口服了。应该说,演讲者这样独出心裁,反弹琵琶,言此意彼,要比直接告诫大家“多思考、别傻干”要来得新奇、深刻得多,带给每个人的震撼自然也强烈得多。
二、欲抑先扬,“引君入瓮”
欲抑先扬,“引君入瓮”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产生错觉,“诱导”大家的注意力固定在要表扬某人或某事上,然后突然向批评的方向转化,“期待”的落空使大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。这势必会带给大家更多的震撼。请看着名画家韩美林的一段演讲——
谁有权,谁钱多,谁就说了算。这就是没有文化的文化,用“没有文化”来干涉艺术,很可怕。也有的领导不错,很尊重艺术家。一次有一位领导同志,带了很多厂家,灯泡厂、钢铁厂的厂长来找我,说要让科学和艺术的两个翅膀结合起来。这位领导同志的想法很好,很正确,可是在审美上就有点问题了。我常说,一个人,他的世界观是正确的,但说不定他的艺术观会是落后的,甚至是反动的。这位领导总结得挺好,可下一句话我就听不下去了,他说,比如你画的猫头鹰,要是把两个眼睛挖了,放两个灯泡,我们不就结合了?(全场笑声)我当时就不客气了,就说干脆你把我的眼给我挖了吧。(全场大笑,鼓掌)
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《给你的演讲加点“料”》相关的文章。
这是韩美林在《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》演讲中的一段,他运用巧妙的构思,幽默诙谐的语言,欲抑先扬,“引君入瓮”。当讲到“也有的领导不错,很尊重艺术家。”这句话时,听众很自然就产生了思维定式:他要表扬尊重艺术家的领导了。可听到后边,大家发现演讲竟完全背离了大家的心理预期,没想到被演讲者“表扬”为尊重艺术家的领导竟会说出“比如你画的猫头鹰,要是把两个眼睛挖了,放两个灯泡,我们不就结合了?”这么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语来,这里,演讲者带给听众巨大的心理落差,大家在惊叹感慨之后自然忍俊不禁地发出会意的笑声:原来他是在善意地嘲讽那些“想法很好,很正确”,却没有文化、不懂艺术的一些领导。先对这样的领导予以表扬,将听众骗到“圈套”中,再揭示真相,这种方法自然加深了听众对他演讲主题的认识: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。
如果演讲者不是以这种幽默诙谐的方式,而是一本正经,板着面孔地讲“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”这么一个大而严肃的话题,就很难吸引大家的注意力,也很难引发大家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了。
三、大胆“错位”,奇思妙想 大胆“错位”,奇思妙想就是把本来不同类型的事或人联系在一起,因为超出常理,自然让人感到奇异和荒谬,而演讲在这奇异和荒谬中,又闪烁出理性和智慧的光芒。请看这段演讲——
他(阿q)怎么求爱呢?他突然一天晚上就给吴妈跪下了,然后他说:“吴妈吴妈,我要和你困觉!”哎呀,然后呢吴妈就哭,要抹脖子上吊,然后大家就都认为阿q干出了毫无人性、违反道德、不守规矩、伤天害理、不齿于人类的这种事情,(转载自第一范文网*************** style="margin: 0px 0px 1.5em; padding: 0px; font-size: 13px; color: rgb(51, 51, 51); font-family: 微软雅黑, 宋体, Arial, Helvetica, sans-serif; line-height: 21px;"> 这是着名作家王蒙为暨南大学师生所作的演讲《语言的功能与陷阱》中的一段,演讲题目学术味很浓,但演讲却被他“处理”得很像朋友间的“闲”聊,语言口语化,而且风趣幽默。这种“错位”已是让大家大吃一惊,而当他提出他那近乎“荒谬”的设想:要让目不识丁的阿q用徐志摩的诗去向吴妈“表白”时,简直就更让人感觉是“驴唇不对马嘴”,可也就是这故意的再“错位”,却更令听众过“耳”不忘,大家在捧腹大笑中自然接受了演讲者的观点:语言是有功用的。显然,演讲者这段错位的联想,却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,由此增加了演讲的“料”,使演讲更有吸引力,更受师生的欢迎,毕竟,这不是在面对语言专家在宣读学术论文。
这几位演讲者的演讲的确是各有各的精彩,但都有个共同点,那就是他们在演讲时,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,有选择地加了点“料”,他们的演讲堪称是“加料”演讲的典范之作。
运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场合和分寸,否则可能弄巧成拙,贻笑大方。只有在“用法”、“用量”和“场合”上把握好,“加料”演讲才能让你的演讲取得成功。
一、反弹琵琶,言此意彼
反弹琵琶,言此意彼就是说演讲表面上是在和一些名言或传统的观念唱反调,但实际上却言在此而意在彼,是在借“题”发挥,巧妙地阐述自己的观点。请看下面这段演讲——
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无法成功。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,他们养成了勤劳的“恶习”。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:天才就是99%的汗水加上1%的灵感。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。勤勤恳恳的奋斗,最终却碌碌无为。其实,爱迪生是因为懒得去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,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。
这是阿里巴巴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云先生精彩演讲《爱迪生欺骗了世界》的开头。这段演讲令人震惊,他简直是在“颠覆”人们心中的成功准则,可以说,很多人不但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,而且是奉为“真理”的,演讲者如何敢如此“妄言”?于是,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马云的演讲上,每个人都想知道他如何能自圆其说。演讲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来“支撑”他的观点,最后在结尾处点明:
懒不是傻懒,如果你想少干,就要想出懒的方法。要懒出风格,懒出境界!
这时听众恍然大悟,原来演讲者立意上要对爱迪生的名言“反弹琵琶”,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他这样做只是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谈论成功:成功需要多用心去思考,而不是一味的傻干、蛮干。这样一来,大家就由开头的好奇、反对,变得心服口服了。应该说,演讲者这样独出心裁,反弹琵琶,言此意彼,要比直接告诫大家“多思考、别傻干”要来得新奇、深刻得多,带给每个人的震撼自然也强烈得多。
二、欲抑先扬,“引君入瓮”
欲抑先扬,“引君入瓮”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产生错觉,“诱导”大家的注意力固定在要表扬某人或某事上,然后突然向批评的方向转化,“期待”的落空使大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。这势必会带给大家更多的震撼。请看着名画家韩美林的一段演讲——
谁有权,谁钱多,谁就说了算。这就是没有文化的文化,用“没有文化”来干涉艺术,很可怕。也有的领导不错,很尊重艺术家。一次有一位领导同志,带了很多厂家,灯泡厂、钢铁厂的厂长来找我,说要让科学和艺术的两个翅膀结合起来。这位领导同志的想法很好,很正确,可是在审美上就有点问题了。我常说,一个人,他的世界观是正确的,但说不定他的艺术观会是落后的,甚至是反动的。这位领导总结得挺好,可下一句话我就听不下去了,他说,比如你画的猫头鹰,要是把两个眼睛挖了,放两个灯泡,我们不就结合了?(全场笑声)我当时就不客气了,就说干脆你把我的眼给我挖了吧。(全场大笑,鼓掌)
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《给你的演讲加点“料”》相关的文章。
这是韩美林在《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》演讲中的一段,他运用巧妙的构思,幽默诙谐的语言,欲抑先扬,“引君入瓮”。当讲到“也有的领导不错,很尊重艺术家。”这句话时,听众很自然就产生了思维定式:他要表扬尊重艺术家的领导了。可听到后边,大家发现演讲竟完全背离了大家的心理预期,没想到被演讲者“表扬”为尊重艺术家的领导竟会说出“比如你画的猫头鹰,要是把两个眼睛挖了,放两个灯泡,我们不就结合了?”这么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语来,这里,演讲者带给听众巨大的心理落差,大家在惊叹感慨之后自然忍俊不禁地发出会意的笑声:原来他是在善意地嘲讽那些“想法很好,很正确”,却没有文化、不懂艺术的一些领导。先对这样的领导予以表扬,将听众骗到“圈套”中,再揭示真相,这种方法自然加深了听众对他演讲主题的认识: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。
如果演讲者不是以这种幽默诙谐的方式,而是一本正经,板着面孔地讲“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”这么一个大而严肃的话题,就很难吸引大家的注意力,也很难引发大家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了。
三、大胆“错位”,奇思妙想 大胆“错位”,奇思妙想就是把本来不同类型的事或人联系在一起,因为超出常理,自然让人感到奇异和荒谬,而演讲在这奇异和荒谬中,又闪烁出理性和智慧的光芒。请看这段演讲——
他(阿q)怎么求爱呢?他突然一天晚上就给吴妈跪下了,然后他说:“吴妈吴妈,我要和你困觉!”哎呀,然后呢吴妈就哭,要抹脖子上吊,然后大家就都认为阿q干出了毫无人性、违反道德、不守规矩、伤天害理、不齿于人类的这种事情,(转载自第一范文网*************** style="margin: 0px 0px 1.5em; padding: 0px; font-size: 13px; color: rgb(51, 51, 51); font-family: 微软雅黑, 宋体, Arial, Helvetica, sans-serif; line-height: 21px;"> 这是着名作家王蒙为暨南大学师生所作的演讲《语言的功能与陷阱》中的一段,演讲题目学术味很浓,但演讲却被他“处理”得很像朋友间的“闲”聊,语言口语化,而且风趣幽默。这种“错位”已是让大家大吃一惊,而当他提出他那近乎“荒谬”的设想:要让目不识丁的阿q用徐志摩的诗去向吴妈“表白”时,简直就更让人感觉是“驴唇不对马嘴”,可也就是这故意的再“错位”,却更令听众过“耳”不忘,大家在捧腹大笑中自然接受了演讲者的观点:语言是有功用的。显然,演讲者这段错位的联想,却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,由此增加了演讲的“料”,使演讲更有吸引力,更受师生的欢迎,毕竟,这不是在面对语言专家在宣读学术论文。
这几位演讲者的演讲的确是各有各的精彩,但都有个共同点,那就是他们在演讲时,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,有选择地加了点“料”,他们的演讲堪称是“加料”演讲的典范之作。
运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场合和分寸,否则可能弄巧成拙,贻笑大方。只有在“用法”、“用量”和“场合”上把握好,“加料”演讲才能让你的演讲取得成功。